全本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 >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> 第135章 蜀王殿下的忧虑

第135章 蜀王殿下的忧虑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天府之国,名不虚传。

“我担心此事会影响川藏的改土归流啊,其他还好说,主要是川蜀有很多国营银矿,而且我们成都府的造币局,也开始试行铸造大明银币,方先生你也知道,各地的国营银矿,铜矿,都被勋贵们伸进去了,云南的银矿,八成都在沐家手里,我川蜀的银矿,六成在土司佛头手里,三成在卫所驻扎的勋贵手中,剩下一成才是朝廷的啊。”

蜀王朱椿忍不住叹气。

这时候已经当爹的他,再也不是那个只知道读书和体贤下士的蜀秀才了。

尤其是被成都府大慈寺的和尚们富裕情况吓跌了眼镜。

大慈寺这座唐代就兴隆的大寺,寺庙里的和尚在五年前,被朱雄英派遣郑和一吓唬,居然买了六百万两银子,也就是一千二百万块银元的国债券!

这是什么概念啊……

当年,这整个成都府一年的赋税还收不到三百万两银子,不到六百万块银元。

他后面详细探究,真是打开了眼界。

元朝时候,和尚可以蓄奴,豢养歌姬,戏班子,公然开当铺,开粮庄,布庄。

大慈寺当时是蜀中第一大寺,自然是十分有钱,而且屡次战祸都没波及到他们,数百年积累下来,自然富得流油。

他们不仅做这个,自贡盐井的地主,也是各地的寺庙和尚。

越是乱世,或者末世,这些寺庙里的和尚就越发财,因为依附恭维者众多,财富历经数百年的积累,买国债券的还是九牛一毛,而且这边信众又广。

就比如现在,大明将川蜀建设的很不错。

那些善男信女,就觉得是菩萨的作用,捎带着大慈寺的香火又旺盛不少,惹得蜀王朱椿暗自有些不太高兴,开始整治寺庙僧人侵占田产事宜,敲打敲打这帮和尚,这帮和尚也知趣,马上命人挑着许多银元存入大明皇家银行,还多买国债,表示十分爱大明。

方孝孺道:“国营银矿之事,倒没有多少窝案,我担心的是,咱们西南的茶马商路驼队,这边很多卫所千户和勋贵将官,偷偷组建马队贩卖官盐,贩卖蜀绣,而且形成了风气,若是动了,是否会造成地方卫所动荡?”

蜀王摇了摇头,咬牙表示自己也不知道。

这时,来成都府,担任大明报成都总编的徐麒,施施然而来。

他对着蜀王行礼,又见过方孝孺,方才坐下,一起商谈。

徐麒作为张士诚旧民,此刻已经完全成了大明子民,还在力劝张士诚曾经的许多幕僚官员出山,尤其是隐居的江浙一带文人,来蜀中为大明效力,在这里,因为远离朝廷,而且紧缺人才,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权柄,那种失去的权利失而复得,而且权力更大的感觉,让他们纷纷觉得自己找到了第二春。

就连南直隶左丞张麒,也就是大明当年征讨张士诚时,开城门投降,被朱元璋称为大明第一功臣的这位老家伙,也安耐不住,从江阴带着妻儿老小,到成都府为官,在此地担任教谕,教书育人,为成都府贡院和讲武堂讲官,他能文能武,在这里教授了一大批学子武生,颇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姿态。

听到蜀王殿下的担忧,徐麒摸了摸下巴胡须,呵呵笑道:“蜀王殿下不必担忧。”

“此事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简单。”

“各地卫所将首定期对调即可,三年一期,而且南京朝廷也有命令,清查银行和各地课司税款,不能盲目专断,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,我们可以抓紧时间上奏嘛。”

“另外,有关系的武将,就召他们来成都述职,伺机拿下,我大明官吏每年大考都要述职,这有何难?”

徐麒家中藏有万卷书,万卷楼更是古今名楼,他本身也担任过卫所的将领,对这些事情门清。

方孝孺和蜀王都有些书生意气,纠结了半天不知道怎么下手,徐麒一说,二人眼前皆是一亮。

对啊……

(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